1. 关于我们
  2. 网站导航
  3. 数据服务
    价格中心导航
    市场价格 企业价格 国际价格
    数据导航
    数据终端
    资讯订阅
    点我订阅——>资讯订阅
    隆众客服
    客服热线:400-658-1688
    客服QQ号:2305736941
    客服微信:hxpz20160930
    客服邮箱:service@oilchem.net
  4. 旧版
  5. English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快讯 > 正文
关注 收藏

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化纤行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6-28 15:29   来源:隆众资讯  责任编辑:王东海

 6月27日,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泰和新材002254)2024)暨首届化纤行业总工程师论坛在山东烟台拉开帷幕。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深入探讨化纤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现状、热点、挑战及趋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众智、汇众力、明方向。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601117)纤维工业协会主办,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分会/专业委员会承办,武汉纺织大学、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西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吴桐,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贺燕丽,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高惠芳,烟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烟台黄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居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副总工程师庄小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明霞,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侯曦,以及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纺织化纤产业链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为我国各行业顺应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那么,如何找到一条属于化纤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重“新质” 铸造新优势

  作为我国纺织产业链中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化纤行业在全产业链创新中承载了更大更重要的责任。结合中国纺联发布的《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致辞时分享了对化纤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看法和思考:一是重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在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规模边际效益递减的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二是重视基础创新,发扬匠人精神,通过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首届化纤行业总工程师论坛等平台,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加强创新思考、交流合作,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三是突破化纤产业链卡脖子工程,通过进一步挖掘、攻克产业链中的堵点、痛点,把握产业安全发展主动权,增强产业竞争力;四是拥抱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把握以智能制造、AI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把握行业绿色制造的三个重点,即新型的节能减排技术、生物基和循环再利用等绿色产品、主动采用储能和绿电技术。

  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烟台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工业门类。烟台黄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居红在致辞时表示,黄渤海新区主要依托国家级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40年的沉淀发展,这片土地从一片荒滩发展成为烟台市的经济龙头区域。在烟台市1/38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市近1/4的 GDP、1/3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税收、1/2的外贸进出口,构建起了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新型储能和特色半导体5+2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立足良好的发展基础,精准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持续狠抓产业生态打造和集群培育,依托万华化学600309)、泰和新材等龙头企业,不断坚实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世界级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进入集中爆发的快车道,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

  泰和新材也是践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佼佼者。泰和新材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西全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化纤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泰和新材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泰和新材已将创新融入骨血中。因为创新,泰和新材先后突破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规模均稳居世界前列;率先推出了莱特美 发光纤维、ECODY 绿色印染等国际领先的产品、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泰和新材成立了安全防护和信息技术、绿色化工、先进纺织、新能源材料四大事业集群,正在围绕绿色制造、智能穿戴、生物基材料、绿色化工、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等六大新赛道深入布局,接连实现了锂电隔膜、纤维锂电池等7个项目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动能。

  面对“十四五”化纤工业发展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宋西全表示,“泰和新材将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下,构建一体化、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全球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泰和新材的新活力。”

  强科技 延展新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间。各种新材料的研发成功,改变了纱线的结构,撬动了其性能的发展与创新,使得纺织品在智能可穿戴、生物医用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等获得了广泛应用,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夏治刚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做题为“化学纤维推动纺纱技术进步与创新”主题报告。近年来,化纤行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纺纱和纱线制品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如间位芳纶、聚酰亚胺、聚芳酯等高强高模高性能纤维推动环锭纺纱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武汉纺织大学团队因此还创新发明了热场分层柔化和集聚控制纤维进行柔顺光洁纺纱的方法,突破了技术瓶颈,解决了芳纶等高性能纤维不能高品质成纱的技术难题,攻克了纱线及其面料柔软舒适与高强、光洁、耐磨无法同时提高的技术矛盾。同时,牵伸丝、假捻变形丝、空气变形丝等化学长丝原料推动环锭复合纺纱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解决了包芯、包缠复合纺纱两大技术瓶颈。夏治刚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发展大势,未来的纺织行业将是“科技 时尚 绿色”的行业,希望行业通过开发纤维原料、纺纱技术等开发出更多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等面向广大的需求的纺织产品。

  随着智能终端与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可穿戴器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介绍了智能可穿戴柔性器件的种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纺织品)、发展现状与应用探索,以及北京服装学院团队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王锐指出,近些年,各种智能可穿戴器件大量涌现,可谓“从头到脚”,如智能运动服装及配件、成衣加温系统、发光成衣、LED显示智能衬衫和太阳能纺织品、音乐外套、隐身衣等。传统的智能服饰,是服饰加传统半导体器件模式,但目前,部分智能材料与器件已经用到了智能服饰中,开发出很多种产品,如智能运动服装、充电靴、卫星航鞋、医用紧身衣、太阳能比基尼等。

  “未来,智能服饰将结合大数据和移动医疗,通过前端的信号采集与显示采集的信号,经过信号传输端,如手机蓝牙、无线网络等,将信号传输到云端,进而经过数据分析处理进行反馈,可以实现线上诊断,立体生理指监测等。作为移动医疗的终端载体,可穿戴的智能材料和器件,特别是能够检测人体生理指标的可穿戴智能器件,未来在可穿戴市场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大。”王锐说道。

  在“纤维新材料,新质生产力”主题报告中,东华大学教授陈烨以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通用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前沿纤维、功能纤维等为例,分析了其特性、发展现状和趋势。他表示,纤维材料的新质生产力要适应人类、生态环境及新兴产业的需求,例如在原料赋能方面,通过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材料基因工程引领纤维材料开发模式的革新,发展生物基材料、生物解聚再生原料、可降解材料纤维,重视化学转化再生等技术手段和环保生产辅料的使用等;在制造革新方面,要注重技术重构、流程优化,发展高效柔性化、数字化加工技术,实现能源与资源融合发展,建立低碳技术集成工厂等;在产品重塑方面,要突破纤维纤度、强度、功能、智能等极限,研究原液着色与变色、产品可回收设计技术,实现原料来源、技术体系、生产流程、产品应用等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能够化解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勇在“数字孪生驱动数字化工厂建设”报告中指出,北自科技603082)针对化纤生产过程流程长、产品品质一致性要求高等痛点,开发了化纤长丝丝饼作业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其成果已在国内外化纤长丝主要生产企业推广应用,可为企业节约人工65%~80%,运营成本降低22%~24%,生产效率提高30%左右。基于数字孪生理论技术打造,北自科技提出了一套智能物流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可实现复杂物流装备及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全运行过程的智能管控。展望未来,在工业元宇宙中,工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工厂生产运营相关的完整体系,实现工厂生产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使企业生产降本、提质、增效。

  增绿色 焕发“新颜值”

  化学纤维产量大、应用广,其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恒逸石化000703)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原液着色纤维、无锑聚酯及钛系催化剂、纺织品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可生物降解涤纶等工作,在推动涤纶行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恒逸石化常务副总裁、恒逸研究院院长王松林以“涤纶绿色化之路——可生物降解涤纶的研发”为题,介绍了可生物降解涤纶的研发情况。恒逸研究院从2019年开始研究基于PET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纤维,通过本征化学分子结构调整,牺牲部分力学性能来换取了全生物降解,产品降解性比PET纤维提高3~16倍,权威机构堆肥降解率测试90天达72%。

  王松林表示,在循环经济与双碳背景下,纺织品最终出路有两个: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循环利用,不能回收的要能够生物降解。PET纤维在化纤行业中的占比超过了80%,解决了PET纤维的可生物降解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纺织品的环境友好问题。他建议,下一步可生物降解涤纶应向绿色化、大宗化、标准化发展,生产过程要采用新型生态催化剂,各方要携手尽快出台相关产品和检测的标准。

  一直以来,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都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并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路径。三友化纤常务副总经理张东斌在“多维度创新融合 驱动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报告中,分享了企业在推动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他表示,为探索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三友化纤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领导下,联合多家企业及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积极与Canopy展开合作,2023年纽扣数达到31.5枚,达到深绿色衬衫评级;在行业内率先通过FSC森林产销监管链认证,保障使用的是可持续的森林资源。三友化纤积极与品牌融合,开发的环保低碳可识别的唐丝 EcoTang 纤维,与国际上HIGG MSI数据中普通粘胶纤维相比,1吨EcoTang 可降低碳排5.53吨。此外,三友化纤与上下游融合,开发了以回收废旧纺织品为原料的ReVisco 再生纤维;采用原液着色莫代尔制成唐丝 Ecocolor环保彩色纤维,助力产业链减碳。

  芳纶与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称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具有相对密度小、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性。泰和新材芳纶事业部副总经理吕继平介绍了芳纶产业发展现状及新产品发展趋势。目前间位芳纶全球年产能为55500吨,主要生产企业包括美国的杜邦(22000吨)、中国的泰和新材(16000吨)和超美斯(5000吨)、日本的帝人(4500吨)等,主要应用于工业过滤、安全防护、芳纶纸领域,用量占比分别为31%、27%、31%。对位芳纶全球年产能为11万吨,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日本的帝人(36000吨)、美国的杜邦(28000吨),以及中国的泰和新材(16000吨)、韩国的科隆(15000吨),主要应用于安全防护、摩擦密封、橡胶增强、光纤光缆领域,应用占比分别为41%、19%、18%、15%。

  吕继平指出,未来,高性能芳纶产品是国内芳纶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要做强、做大高性能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布局、工程一体化,实现规模化、低成本。同时,行业和企业要加强开发高强高模及差别化、功能化芳纶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此外,芳纶行业还要推进绿色化发展,如实现芳纶循环再利用等。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功能性锦纶等高端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围绕锦纶行业需求、产能、锦纶6纤维相对价格和消费结构、近十年各类化纤产量占比等变化情况,广东恒申美达新材料股份公司技术发展部高级工程师谌继宗分析了近年锦纶行业发展趋势。他提到,2013年以来,我国CPL需求增长迅速,产能实现自给自足;切片需求和产量均平稳增长;锦纶需求和产能持续增长,相对成本下降,在化纤中占有率上升,供需差较平稳;CPL、聚合、纺丝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虽然锦纶装备、工艺技术进步和新产品演变和进化等推动了行业高速发展,但行业仍面临诸多实际挑战,对此,谌继宗结合美达的生产、研发及运营等具体实践与思考,对行业企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品牌化等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来源:中国化学工业协会

扫一扫石化资讯一手掌握

隆众资讯APP
隆众快讯APP
咨询/投诉电话:  400-658-1688 (服务时间: 工作日8:00-17:00)
免责声明:隆众资讯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隆众资讯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隆众资讯无关。本报告版权归隆众资讯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隆众资讯客户自身使用;本文为隆众资讯编辑,如需使用,请联系400-658-1688申请授权,未经隆众资讯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发布、复制本报告。隆众资讯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鲁B2-20080117 / 隆众客服热线:400-658-1688(工作日-周一至周五08:00-17:00)

山东隆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鲁ICP备18001665号-2

CopyRight ◎ 2011-2024 oilchem.net All rights reserved.